襄阳日报通讯员 卢文忠 记者 邢敦杰
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增收难度明显加大。我市农民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获取收入,在当前如何增收?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经验:10类农民致富较快
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比上年增加766元。农民收入连续5年实现大幅度增长。
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10类农民收入增长快:
资源开发型。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开发磷矿、水电等资源,一跃成为保康县首富村、襄阳市明星村、湖北省500强村和全国文明村,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劳务输出型。谷城县常年有12万多人外出务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2309元,占该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73元的50.49%。
规模经营型。规模种植农作物30亩左右的农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规模养殖效益也很明显。
龙头带动型。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与湖北梅园米业公司签订优质稻订单生产,带动该村农民增收7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元以上。襄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该区的鲁花、万宝、正大、浪潮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此外,科技助推型、特色取胜型、能人引领型、复合创业型、专业服务型、环保休闲型等类型农民收入增长快。
现状:“三大因素”影响农民增收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三大因素”导致农民增收难度明显加大。“一上一下”挤压农民收入。“一上”就是农资价格上扬。去年我市尿素价格上涨40%,种子上涨30%,农药上涨12%。目前,虽然农药、化肥价格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到涨幅的一半。“一下”就是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粮、棉、油、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急剧波动,加大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一增一减”降低增收空间。“一增”就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增加。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农民工“二次返乡”的压力加大。“一减”就是提供给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岗位减少,农民工找工作难度加大。“一高一低”制约增收渠道。“一高”就是现代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科技化程度高,对土地流转、经营机制、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高。“一低”就是农业各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整体应对价格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出路:促进农民增收有3招
有关管理部门指出,当前促进农民增收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其一,帮助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和再就业。立足本土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引导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并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
其二,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襄阳、宜城等地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人均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00多元。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上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加强扶持壮大龙头,落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抓好涉及龙头企业的项目争取、科技服务、基地建设等工作,推进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其三,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特产等产业,以合作生产加工、合作购销服务为重点,引导登记一批,扶持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50%以上农户。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或股份合作等方式,鼓励土地经营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规范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水平。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