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记者:周铮)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基层科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获取新技术渠道不畅,农技服务内容较窄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服务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阜博士等去年受有关部门委托,采用问卷方式,对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和山东等13个省(区)的10000个农户,进行了粮食主产区农村科技服务的入户调查,调查结果值得关注。
调查发现,当前在粮食主产区,一些地方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在不断下降,农村中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服务体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小学文化的人占75%以上。
同时,农村基层科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技术指导服务覆盖面不够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被调查地区中,只有1/4的村落有社会化的农技服务组织,主要以“农业协会+农户”、“村级专业农技服务队”形式存在;调查农户中只有不到1/5的农民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且其中2/3的农民认为合作组织对自己帮助不大;只有1/3的农户在近3年内得到过县、乡(镇)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
当前农村获取新技术渠道不畅,农技服务内容较窄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基层的科技培训或技术讲座较少,有2/3的农民一年内没有参加过技术讲座或培训,1/2以上的农户认为在提高生产技术上主要靠“自己摸索或凭经验”;亲戚朋友、电视广播及农资销售部门是农民获得新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政府农技人员、农业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还没有成为农村技术传播主体。
调查还发现,目前农民获取的信息主要与新品种、新农药和新肥料等物化产品相关联,政府公益性技术指导服务一般以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施肥技术和新品种介绍为主。有关农机、特色农产品、产后加工等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则很少。
农民喜欢什么样的技术服务方式?调查显示,农民最喜爱的技术服务方式是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入户进行指导,这反映出农民对科技人员的需求和信任。但是目前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形式基本以散发资料、电视广播、小喇叭等为主。
专家认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一支规模强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在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导更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广大农业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和农村千家万户开展科技服务。建议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改革科技管理及评价制度,进一步强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
针对我国千家万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以及农户获得农业新技术的渠道不畅、时间较长、成本较高的现实,专家呼吁,需要构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与长效机制。同时建议,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等主动参与技术推广服务,推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社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议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设置和条件支持,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站和专家工作站建设,形成人员稳定、机制长效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