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9拉斯维加斯(官方认证)网站服务器-Las Vegas Application

良种“买忧”成农民增收新瓶颈

时间:2009-04-30    作者:管理员    点击:3199次
    (三农在线 记者:陶玉顺)说起农民增收的困惑,容易想到农产品“卖难”。但随着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农民增收的瓶颈正逐渐由产品“卖难”转向良种“买忧”。一些地方的情形表明,高效农业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增长,顺应农民的“良种期盼”成为一道新课题。
  花农选种球,比挑女婿还上心
  “你家买了吗,从哪进的货,什么价?”在江苏省东海县以西的鲜花大棚基地采访,笔者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对话,原来是花农们在相互打听花卉种球的信息。
  “现在买种球,哪个不像挑女婿那样上心?”岗埠农场一位大户经纪人说,一栋大棚鲜花能赚多少,关键看种球,一个香水百合种球的成本至少2元钱,种好了一枝能卖3元~5元,甚至更高,但种球上出了差错,那就赔惨了。
  近几年,这家农场大棚鲜花年销售额超过9000万元,而花农买种球的成本占其中1/3以上。在农场补贴政策和技术培训引导下,农户参与大棚鲜花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但种球仍以各家自找门路为主,凭经验和供货客户的信用关系。
  “绝大多数种球来自进口渠道,很多批发商都在做这种业务。”一位知情人透露,有的批发商在卖种球的同时,也承诺收购鲜花,但种球渠道参差不齐,也潜藏着风险。前年10月,部分花农从山东一家公司进了数十万枚百合种球,种植2个月后,大约30%的百合出现“盲花”。原本答应收购鲜花的这家公司推说是技术管理失误,花农们则认为是种球品质问题,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买忧”和“卖难”,其实是道“连环扣”
  在破解这道“连环扣”上,连云港市区南端的云台农场用一株番茄苗“种”出一个品牌合作社的故事,给人颇多启示。
  去年秋,农场职工龚成香牵头成立了75个农户参加的“云盛”蔬菜合作社。75户人家从未种过菜,农场种苗工厂同合作社订协议、打“包票”:只要用我们的“欧盾”番茄苗,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做,等这茬产品卖了再结账付钱。当时,一粒“欧盾”番茄种子卖到0.45元,一株苗将近1元,很多人心里发毛,这么贵的苗,一个棚要投多少本?大家担心归担心,但想到反正有种苗厂“托底”,不妨试试。3个多月后,卖苗的、买苗的皆大欢喜,均未食言。按照农场与上海方面的产销合作协议,今年“五一”前后,这个合作社的高档蔬菜将进入上海超市和宾馆、酒店,社员采用种苗也全部由种苗厂供应。
  种苗厂的“底气”从何而来?农场场长缪素华解释其中的经营之道———种苗厂由农场和台湾农友、中天、松鹤3家品牌农业公司共同投资,农场的优势是土地连片和集中统一管理,后3家在育苗、种植技术、营销模式上则各具专长。资源优势叠加组合,为种苗厂赢得了十分可观的集约化经营效益,也使农民“买忧”、“卖难”的“连环扣”迎刃而解。
  良种期盼,瓶颈背后是商机
  据有关资料,目前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已占耕地总量的近三成,而高效设施种植需要的蔬菜、园艺、花卉苗木等优良新品种,80%以上还是从省外和国外引进。专家认为,对引进品种要重视解决“水土不服”和防止退化的问题,即使是好的品种,也应避免产业雷同和过度竞争现象。
  从许多国际农业高端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领域看,他们青睐的大多不是产中环节,而主要集中于种苗研发培育和产品精深加工。农民的“良种期盼”热,既折射了高效农业亟待突破的瓶颈,也昭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加大与高效农业相适应的良种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前景却极为可观。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