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9拉斯维加斯(官方认证)网站服务器-Las Vegas Application

生猪产业出路何在?

时间:2009-05-21    作者:管理员    点击:3108次

    襄阳日报(通讯员 仝允 记者 李晖)

  从去年底开始一直在下降通道运行的猪肉价格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市畜牧局和市物价局有关专家指出,近期猪价下探的力量增大,养猪业已处于盈亏关口。我们不禁要问:生猪产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现状:价格“跳水”

  记者在襄城区仲宣楼农贸市场了解到,五花肉14元/公斤,后腿肉14元/公斤,精瘦肉18元/公斤。对比来自市物价局的资料,这些价格均接近2004年的水平。

  猪肉价格一路走低,源于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市畜牧局提供的最新价格资料显示,我市三元杂交猪销售价为9.6元/公斤,二元杂交猪销售价为8.8元/公斤,同比下降37.04%和40%。

  由于价格走低,一些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记者调查了宜城市7户大中型生猪养殖户,均发现存栏不足现象。其中,3户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户已经空栏,甚至连母猪、种猪一起淘汰了;年出栏350头左右的中型养殖户,存栏最多的也不足60%。

  宜城市流水镇一位有8年养殖经验的何姓养殖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生猪价格9.6元/公斤,他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2400头左右,养1头猪,从配种到育肥出栏,总成本1026元。如果按每头猪110公斤、每公斤9.6元出售,获毛利1056元,减去成本,收益额仅为30元/头。如果再加上每百头猪4%的自然损耗和贷款利息25元/头,几乎没有了收益。

  “4月中旬价格在11元/公斤时,我们还能保本,现在已开始亏损。”湖北省邓林农场养殖场场长黄新明说,作为每年出栏 2万头生猪的大型养殖场,尽管目前存栏量只有8000头,他们也不再积极补栏。

  原因:产业链脆弱

  价格波动本是正常现象。但是,当前猪价过度下跌,却暴露出生猪生产、加工、消费产业链的脆弱,生猪产业因之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存在隐患。市畜牧局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导致生猪产业链脆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其一,分散饲养的主导饲养模式导致市场波动加剧。我市目前有农村散养户、自繁自养规模场和“150模式和500模式”(建一栋标准猪舍,一批出栏150头和500头生猪)专业育肥养殖场等3种养殖方式。其中,农村散养户获利最高。原因在于农村散养户饲料成本和防治药品费用较低。受利益驱动,分散的饲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在生猪效益较高时容易一哄而上,导致养殖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而在效益下滑时,养殖户又会一哄而散,空栏罢养,造成生猪出栏量急剧下降。

  其二,生猪加工企业偏弱使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市目前只有祯德公司一家大规模的生猪肉类加工企业,全市加工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

  其三,由于国内外市场出现的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加上消费者消费肉食结构日益丰富,有牛羊肉、禽肉、水产品等更多选择,使得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记者了解到,部分养殖户之所以还在坚持养殖,一方面由于已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及人力,一时难以抽身;另一方面对生猪价格回升抱有希望。他们盼望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能够给予支持帮助。

  对策:规模化养殖

  据市畜牧局和市物价局有关专家预测,猪肉价格波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分散饲养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生猪市场的变化。只有走规模化养殖道路,才能控制好这个市场。”市畜牧局畜牧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培植大型养猪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市政府出台政策奖励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我市畜牧部门在生猪养殖业着力推广“150模式和500模式”。对于达到该标准的养猪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目前,我市已建立“150模式和500模式”养猪场1170个,标准化养殖得到一定发展。

  这位负责人建议,目前,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应适当加强对生猪产业的宏观调控,建立生猪价格干预机制,引导建立一些生猪储备基地,适时启动生猪收购保护价,引导养猪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变和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同时,加速生猪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低谷期,养殖户也应进行猪舍标准化改造,推行健康养殖和清洁生产。加强产业化龙头建设,加强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千方百计吸引各种资金进入生猪加工行业,使生产与加工形成有效对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