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在保康县官庄茶场内的一个柜台旁边,放着一桌一椅,桌上是一匾新鲜的嫩茶叶。地上放着一个直径约1米的油光锃亮的大铁锅,底下通电加热。茶叶技师、中级品茶师、茶叶经济带头人吕先奎穿着白大褂端坐在大铁锅旁,一双手在250度高温的铁锅里翻炒自如。随着抖、带、挤、挺、扣、抓、压、磨等一连串动作,铁锅里散发出阵阵茶香,引得周围的人拍手叫好。
吕先奎从小就对茶产生浓厚的兴趣,梦想靠茶做成一番大事业。1986年正月,他到县供销社官山茶场上班。从那时开始,他找来《制茶学》等书籍,虚心向老制茶师傅请教。凭着自己多年的摸索和钻研,吕先奎成了全省第一批取得高级评茶员称号的人员之一。
当时,大众茶通过一些简单的机械制作,茗茶全部靠手工炒制。机械炒茶量大效益却低,茗茶赚钱产量却跟不上。“一年生产的茗茶也就三四百斤,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更别说赚钱了。”吕先奎说。
手工太慢,现有的机器只能生产低档次的茶叶,如何靠茶做成一番大事业?吕先奎认识到,必须向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要效益,加快茗茶和名优茶的生产。1989年,吕先奎从浙江购买了茗茶杀青机,开始大批量生产茗茶。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整形体相机、多功能理条机等先进的制茶设备先后被购进,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现代化茶叶生产线,茗茶产量一下子就达到了900公斤。产量上来了,品质的提档升级同步进行,荆山深处的茶叶终于香飘万里。去年,吕先奎又在全县率先添置了一台蒸汽杀青机,年产茗茶达到3万公斤!
如今,作为“硕果仅存”的手工炒茶师,吕先奎还要坐在炒锅旁过一过“手瘾”:“手工炒茶是慢功出细活,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机器炒的茶叶还真的没有手工炒的香。况且,炒茶这门手艺要是长期不用的话,说不定就退化了。”
策 划:襄阳日报 赵兴沛 郑跃 摄影报道:赵兴沛 郑跃 杜守雨 都正阳 柳虎 王承鼎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