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9拉斯维加斯(官方认证)网站服务器-Las Vegas Application

推广良种良法 从吃闭门羹到受欢迎

时间:2009-10-09    作者:管理员    点击:3289次
    四川农村日报(张文良) 今年57岁的广元市利州区农业局中级农艺师黄兆明,1976年从绵阳地区农校毕业后,回到广元从事农技工作,这一干就是33年。9月17日,说起指导农民推广良种良法,他感慨地说:“1982年至今的27年间,利州区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户收入也逐年增加。”

  变化一

  杂交水稻让村民吃了一惊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激情高涨。很多村民早晨5点下地,一直忙到夜里。可那时没有好种子,没有好技术,种庄稼都是广种薄收,干一年弄好了刚够吃。

  “即便这样,刚推行良种良法时,我们还是吃了不少闭门羹哟。”黄兆明说起1985年下乡的事就连连摇头。因为村民平时吃饭都成问题,实行良种良法,村民想到不仅要加大经济投入,又比以前种地花费很多工,结果怎么样,心里又没底。为了解除大家怕产量上不去、投入收不回来的后顾之忧,老黄就和其他农技员一起,一人背上一斤杂交水稻种和铺盖卷、提上炉子,吃住在农家。从犁地到耙田,从育种到栽培,从平整田地到垄箱、插秧,老黄都亲自下地手把手现场指导。

  “那时村民都不相信,杂交稻会让一粒种子长出很多叶苗来,因为常规稻发出来的都是 ‘一根苗’,更不用说提高产量了。”黄兆明告诉记者,他们当年在水稻上主要实行高秆改矮秆,常规改杂交。同时在育秧方式上推广温室两段育秧,在插栽方式上改“满天星”为“宽窄巷”。结果,当年水稻亩产就达到了500公斤,这让村民着实吃了一惊。

  “如今,不仅是品种好,而且还有好多新办法种田,就说插秧吧,现在插秧不用插,全是抛秧。”说到现在,黄兆明脸上乐开了花。

  变化二

  “白色革命”让粮食没处装

  “玉米种植上的一场‘白色革命’,彻底解决了利州农村群众吃饭难的问题。”黄兆明说的“白色革命”是指1989年推广的地膜玉米种植技术。

  当时利州区宝轮镇田垭村土地贫瘠,而且没有一块平整地,村民就在乱石堆中耕种,收的粮食年年不够吃。黄兆明就联系镇上给村民们免费提供了薄膜,并走进田间地头,认真给村民做好种植技术指导。通过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配套以高产优质杂交种、育苗移栽、规格化间套种等一整套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当年的玉米单产就由原来每亩250公斤增加到450公斤。

  看着堆积如山的玉米,时任村支书的何庆先拉着老黄的手激动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让粮食没处装哟!”

  “从2000年起,随着多熟种植、粮经型种植的推广,地还是那块地,产出的效益却翻了几番。”黄兆明告诉记者。盘龙镇深沟村村民龚清书今年在玉米地里套种的西瓜,光西瓜一项就收入万多元。现在,在玉米地里套种红薯、花生已成为村民增收途径。

  变化三

  自愿拿出土地试种新品种

  以前利州区做小麦试种,群众还要在土地租用上讨价还价,不肯拿出来做实验。2000年,区农业局在荣山镇租用了50亩地,试种小麦“绵阳31号”。在村民们怀疑的目光中,黄兆明开始了他们的试种。结果,当年的小麦亩产达到了400公斤。到了第二年,村民纷纷抢购这个麦种。现在,只要村民们了解到外面有了新的试验品种,就会主动找到农技人员,自愿拿出自己的土地让他们试种,并表示试种损失自己承担。

  “我们不但在小麦种植上不断引进新品种,还积极推行免耕法,彻底解决了‘涨水田’和‘烂泥田’的问题。”黄兆明告诉记者,这种耕作方式一改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优良的品种加上先进的耕作技术,现在每亩小麦能达到500公斤。

  □采访后记

  60年来,利州人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672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21635万元,增长了100多倍。这得益于利州区坚持推行复种改制、旱地育秧、地膜覆盖、免耕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尤其是“两熟、多熟制配套”等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和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使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都有很大提高,农民也因此增收致富。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