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9拉斯维加斯(官方认证)网站服务器-Las Vegas Application

湖北粮食行业的精彩嬗变

时间:2009-11-05    作者:管理员    点击:3293次
     摘要: 60年来,湖北粮食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发展作为主线,致力于为耕者谋利益、为食者造福祉,正在加快实现湖北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跨越。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为: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产业园区。
  图为: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副局长郄建伟在省粮食局局长孙永平陪同下来鄂调研。
  图为:先进的高大平房仓。
  图为:襄阳油脂储备库铁路专用线。
  图为:粮食质量全国会检在湖北举行。
  图为:自动化的食用油灌装生产线。

  “民以食为天”。回眸60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湖北粮食行业悄然嬗变。
    60年来,湖北粮食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发展作为主线,致力于为耕者谋利益、为食者造福祉,正在加快实现湖北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跨越。

  从“计划粮”到“市场粮”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1984年之前,我省粮食购销体制处于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阶段,持续时间长达30多年。统购统销政策虽然对国家保障供给、稳定物价、维护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受到制约,缺乏活力,改革势在必行。
    从1985年开始,我省粮食购销体制走上了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计划粮”逐步向“市场粮”转变。
    1985年至1997年,粮食购销进入“双轨制”阶段,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可自由上市。国家还多次提高粮食定购价格,使其逐步接近市场价格,在粮食购销和价格上形成了计划和市场并行的“双轨制”格局。
    1998年至2003年,进入保护价敞开收购阶段。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实行顺价销售,农发行对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同时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2002年起积极探索订单收购的新路子,按市场价收购,实行价外补贴。2003年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2004年至今,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国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05年至今,我省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启动了相应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经过多年渐进式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粮食行业发展显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从倒数第四到顺数第四湖北粮食十年打赢翻身仗

    2008年,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盈利7300万元,在全国粮食系统效益排名第四位,取得了粮改以来的最好成绩。而在10年前,全省粮食购销企业亏损额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
    从倒数第四到顺数第四,湖北粮食行业用10年时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1998年以来,全省粮食部门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力精减机构和人员,重新调整网点布局,积极探索产权制度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截至2007年底,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岗职工2.31万人,比改革初1998年的28.14万人减少25.83万人,减幅为91.8%。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调整到645个,比改革前减少853个,减幅为56.94%。“老粮”问题曾是粮食部门甩不脱、背不动的沉重包袱。1998年以来,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促销压库,将高价位的保护价粮、定购粮在2004年全部销售完毕,彻底解决了“老粮”负担。同时,通过清理粮食财务挂账,按规定将政策性挂账从企业剥离,集中到县以上粮食主管部门管理,使企业的“老账”问题基本解决。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粮食购销市场化,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市场收购,发挥了市场主渠道作用,人均收购量大幅增加。1998年人均收购量只有21.5吨,2007年人均收购量达到222吨,是改革前的10倍多。
    励精图治十年整,我省粮食系统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三老”(老粮、老账、老人)问题,轻装上阵,迎来又一个发展机遇期。

  从站点收购到网上交易市场建设迈向现代化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粮食交易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1995年,在原湖北省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成立,成为全国性批发市场。这家实行会员制和保证金合同式交易的商流市场,现有注册会员799家。2007年1月9日,华粮市场首次通过互联网竞价“网上卖粮”,实现了湖北省粮食交易方式的历史性突破。截至2009年7月17日,华粮市场“网上买粮”867万吨,成交金额达131亿元。
    2006年7月,经国家粮食局批准,在华粮市场基础上,拟投资4亿元组建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目前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由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质检和研发中心、综合商务中心五部分组成,将实现交易、调控、信息、价格、集散、会展和服务等诸多功能。
    我省农村粮食初级集贸市场曾一度发展至800多家,年上市、交易量在50万吨以上。随着粮食销售市场的放开,目前我省农村粮食经营零售业务朝着超市和连锁配送方向发展。据了解,中百便民超市、中百仓储超市和武商量贩公司积极向农村发展,分别在武汉市区外湖北省境内建店39家、40家和16家,并且都经营粮油产品,为满足和方便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省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我省将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区域专业市场为骨干,以现代物流带动连锁超市、集贸市场、便民零售店等多种业态共存的网络化格局。构建培育9个标准化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成品批发市场由现在的25个发展到每县市一个。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连锁经营管理经验的粮食流通企业,鼓励其向农村延伸,力争粮油经营网点覆盖全省60%的乡镇和20%的行政村,鼓励向城市社区延伸,形成网点方便、质量安全、环境良好、诚信规范的零售市场体系。

  从肩挑背扛到“四散化”仓储物流大变样

    建国60年来,我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初期,全省仅有130栋4.285万吨公房仓库。为解决仓储问题,还把没收的地主房屋或者庙宇改建成仓库。经过多年建设,到2008年底,全省拥有粮食仓库储存能力1525万吨,食用植物油库50万吨,以及各类粮食中转、输送、检测等设施设备,仓库类型、储粮方式、检测手段和信息管理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前,用以维持粮食紧张平衡的措施,是安排粮食计划调拨,强调合理运输,以小推车、木船竹排、驴马车为主要运输工具,采取肩挑背扛的原始搬运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市场进程稳步推进,粮食流通逐步向加快流通、减少费用、减低成本的大物流模式过渡,以实现粮食“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为目标的粮食现代物流方式变革悄然而至。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条件。根据《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对湖北的定位,我省结合实际确定了“一个基地、两条通道、十个节点”的粮食现代物流总体布局,即构建以国家粮食物流(武汉)基地暨国家稻米交易中心为核心,以沿江港口和国家粮食储备库为支撑的“水-陆(铁)”、“公-铁”联运通道,建设武汉、荆州、襄阳等十个重要物流节点。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全省新、扩建250万吨,改造200万吨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现代化中心粮库,同时建设和改造一批现代化仓储设施,使全省现代化粮食仓库份额提高到50%。逐步形成中心骨干库和完好收纳库相辅相成、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技术装备先进、区域功能清晰、生态环境优美的全省粮食现代仓储设施网络体系。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商品粮集中、粮食外运量比较大、交通便捷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全省重点建设20个粮食产业园区,构建区域性粮食物流平台。目前,在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上,我省以武汉、荆州、襄阳为物流节点的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黄石、鄂州、随州等地的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湖北三峡粮食物流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构筑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蓝图,正在一幅幅地展现在荆楚大地上。

  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粮油加工向精深发展

    从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要在“工”字上做文章,必须紧紧抓住粮食产业化这个“牛鼻子”。
    2003年至2007年,我省共安排粮食技改项目贴息资金1亿元,对粮食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进行扶持,拉动银行贷款约20亿元,大大提升了全省粮食加工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去年,我省粮油食品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达543.3亿元,跃居全国第4位,占据全省食品“千亿元工程”的半壁江山;大米和油菜籽加工量均居全国第1位;京山国宝桥米、监利福娃大米荣获中国名牌。我省大米、油脂加工机械的制造质量和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出口国外。
    通过近几年技改投入和发展,全省粮油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工艺水平和设备档次不断提升。目前,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61%,油料加工转化率达72%,改变了卖原粮的状况。全省精制米、精制面、精制油的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一批粮油深加工产品,如利用碎米生产大米蛋白和果葡糖,利用米糠和油脚生产生物柴油、油酸和硬脂酸钠,利用紫苏生产紫苏油和胶囊,开发营养保健粥和米饼,利用马铃薯生产马铃薯全粉等,提高了粮油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1999年以来,省粮食局连续承办了十一届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同时,组织省内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粮油食品工业展销活动,通过多渠道宣传推介湖北重点粮油品牌,提升了湖北粮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全省现有京山国宝桥米、监利福娃大米2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32个湖北名牌。武汉福达坊、钟祥中粮祥瑞荆楚花、武汉中昌、老河口奥星等正在积极争创食用油中国名牌。
    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建设20个重点粮油食品工业园区,做强做大一批粮油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力争三年内形成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2家、30亿元的5家、10亿元的15家。着力打造我省粮油食品工业强势品牌,到2010年力争实现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2010年底,全省粮油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到2012年过千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5名。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