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绿茶的世界机会
时间:2009-11-05
作者:管理员
点击:3291次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为:加拿大、肯尼亚友人参观英山茶园
图为:进入21世纪,全球茶叶贸易格局开始转变。绿茶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由8%上升到28%——
主导不了消费潮流,茶发源国被迫边缘化
作为茶的发源国,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茶产业在全球茶叶市场上显得落落寡合。
我们向世界推荐了这种神奇的饮料,但是却无力左右它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无论是不产茶的消费大国还是茶叶种植的后起之秀,似乎要联起手来,将中国茶产业逼回国内。
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红茶的意外崛起。
早期,中国炒茶工在绿茶制作过程中,鲜叶因处理不及时导致变红,无意中得到“红茶”这种新的茶类。
这种性温的茶品种,受到十九世纪英国女王的喜爱,成为宫廷时尚,然后在贵族中流行开来,继而受到举国上下的热捧。
当时,推动茶叶在英国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刚刚兴起的工业革命,急切地需要普通英国人改变成天不离威士忌的习惯,保持清醒的头脑,适应流水生产线上的细致工作。
显然,醉鬼是无法适应工业化的工作节奏。而茶叶不同,它能让人持续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为当时“日不落”帝国,强大的英国又将饮茶新潮流,推向整个欧洲和它遍布全球的殖民地。
在欧洲偏爱食肉的饮食文化改造下,这种植物饮料,被不断加入新的东西,以追求更可口的味道。
英国人在红茶中加入了牛奶和红糖;美国人则在其中加入了柠檬或者冰块,称之为冰茶;俄罗斯人甚至干脆将牛油加入其中;而非洲人则在很浓的茶汤之中,加入大量的糖和新鲜薄荷,并佐以面包和橄榄。
就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茶饮料进行改造时,正宗的饮茶方式,略带苦涩味的中国绿茶,被华人以外的世界遗忘。
不过,新的饮茶方式,在有数千年绿茶文化的中国,没有流行开来。国内饮茶习惯和欧美饮茶习惯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与此同时,不甘心一直被中国垄断茶叶贸易,英国人在发动鸦片战争用鸦片换茶叶之后,更是决心在自己的殖民地上种茶。
1794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从江浙茶园以欺骗手段盗走几株茶苗,拿到印度试种,很快就获得成功。英国人在印度开始大规模种茶。后来,又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的殖民地,如非洲的肯尼亚。
受益于气候和环境的便利,英属殖民地如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处热带,中国茶苗被引进之后,性状发生改变,陆续培养出大叶茶品种。
新的大叶品种茶,制作出来的红茶品质优良。而中国的小叶品种茶,制作出来的红茶,在质量上无法与之抗衡。
到后来,中国输出的红茶,都是低档原料,被进口国拿过去,作为拼配之用。而高档红茶市场,中国红茶无力插足。
结果,中国的茶产业全球地位在19世纪70年代到达顶峰之后,就开始持续走下坡路。
中国茶叶一度百分之百垄断英国市场。
在1700年到1753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人为买茶叶向清朝输送了2000万两白银。
而长期的停滞不前,中国茶产业每况愈下,中国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滑。
以英国市场为例,2006年最大的茶叶供应国为肯尼亚,占46%;其次为印度,占17%;印度尼西亚占8.6%,中国仅占其5.0%。
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相继超过中国,成为全球茶叶市场出口大国。
国际市场对红茶的喜好远高于绿茶,而国内偏好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茶叶消费的习惯与全球发达国家的习惯,不能同步。
这导致中国茶商越来越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
一些原来为出口而生产红茶的地区,如湖北的宜昌、安徽的祁门等地,相继放弃红茶生产,恢复绿茶,专攻国内市场。
红茶贸易一度占全球茶叶进出口贸易的80%,而中国红茶在国际上占据的份额,不足5%。
中国茶叶,尝到了被边缘化的切肤之痛。
转机,世界重新认识绿茶
进入21世纪,全球茶叶贸易结构不利于中国茶产业的格局,开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世界对绿茶的重新认识开始的。
今年6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绿茶中的儿茶素,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将含有儿茶素的护肤品,涂抹在皮肤上,即使在烈日之下,也可让过氧化物减少约1/3。而这种物质,正是导致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的元凶。研究还表明:如果饮用绿茶,其防晒效果会跟涂抹绿茶护肤品的效果相同。
这项发现并不特别轰动。但是,却预示着一种趋势。绿茶在保健和药用方面的功能,正在成为国际医学界的一项显学。几乎,每个月都有绿茶新的功能被研究人员发现。
在流行的 6种保健食品中,绿茶排在首位,其他分别是红葡萄酒、豆浆、酸奶、骨头汤、蘑菇汤。
除了弱孺皆知的兴奋提神、镇定养神功能之外,已发现的绿茶保健功能包括: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防衰老;抗菌抗病毒;预防心血管疾病;瘦身减脂;降低吸烟危害;防止辐射等。
而绿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等成分,也正在被应用到从食品到医药到化工的各种领域。
气候变化是绿茶受到重视的另一个推手:气候变暖,使得偏凉性的绿茶需求上升,红茶消费则出现下降。
数据显示,仅在1990年,美国消费的绿茶还只有2000万美元;去年,美国绿茶消费量竟然达到15亿美元,足足增长了70倍。
绿茶消费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红茶。
在以红茶消费为主的欧美国家,都出现了“绿肥红瘦”的趋势。
在欧盟,绿茶占据市场的份额,正在不断扩大。一些高收入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绿茶消费增长的趋势更加明显。2004年,两国绿茶消费占欧盟市场的57%。
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99%的茶叶依赖进口,85%的俄罗斯人高度依赖茶叶。原来,俄罗斯以红茶为主,而近年来,绿茶消费量日益增加,而且价格不断攀升。
即使在传统的绿茶消费大国,绿茶的市场占有率也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日本每年进口的5万吨茶叶,以绿茶为主。中国茶叶占到日本市场进口茶叶总量的50%以上。
随着日本绿茶消费量的扩大,而工业化又导致茶园面积急剧减少,日本绿茶进口将更加依赖中国。
偏好绿茶的摩洛哥,人年均消费绿茶1公斤以上,中国绿茶已经占据该国茶叶市场97%以上。中国茶叶长期垄断摩洛哥市场。
最近20年由于绿茶消费快速发展,世界茶叶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市场上,红茶与绿茶销量比例为9∶1,目前这一比例已经变成为3∶1,而且还有进一步拉近的趋势。
目前,绿茶在全球茶叶市场生产消费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8%,迅速提高到2006年的28%。
绿茶的机会,中国的机会,湖北的机会
各种因素共振的结果,预示着绿茶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流行,指日可待。
绿茶的流行,也意味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日益与国内茶叶消费结构趋近。
中国绿茶产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绿茶大省之一,这也是湖北的机会。
而在绿茶产业链条上,无论是种植、加工还是文化,中国都有着他国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绿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世界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
2006年中国茶园面积为143.12公顷,世界第一;茶叶产量102万吨,世界第二。其中,绿茶生产占主导地位。
地处亚热带地区,我国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小叶品种茶。而小叶茶是制作绿茶的理想原料。
小叶茶中的黄酮醇含量,使干茶足以产生让人们能够接受的涩味,确保了绿茶的品质。
数千年的衣钵传承,使得中国绿茶的加工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与日本绿茶不同,中国主要采用炒青法来制作绿茶,除了茶叶质量好之外,能够确保更长的储藏时间。
传统技术大大增强了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中国茶文化悠久而深远,是中国茶产业极具生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全球绿茶交易中,中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1999年,我国出口绿茶达到12万吨,占全球绿茶出口量90%。同期,其他6个绿茶出口国,绿茶的出口量不到1.5万吨。
而到2007年,中国绿茶出口达到22.4万吨,金额4.3亿美元。
摩洛哥、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的绿茶,基本以中国绿茶为主。
中国对美国绿茶出口从1995年的5043吨,增至2006年的9581吨,增加了近1倍。
从全球情况来看,“绿肥红瘦”的趋势,也引起各大产茶国的注意。他们也想抓住这股潮流,不让中国“独美”。
茶叶主产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从上世纪70年代起,纷纷进行“红改绿”的试验。
但是由于气候和加工技术原因,他们生产出来的绿茶,品质不高,口味不佳。试验纷纷以失败告终。
从全球绿茶生产来看,真正意义上对中国构成威胁的是越南。
近年来,越南茶叶迅猛发展。
1994年到2002年8年间,越南茶叶种植面积年均增长 6%以上,产量年均增长11.8%,出口平均增幅17.97%。
从1996年起,越南开始出口绿茶。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绿茶生产大国。
如美国是我国绿茶出口传统市场。但是,近年来美国进口越南茶叶数量迅速增长,2004年进口数量2580吨,2008年3641吨,5年增幅高达41%。
当然,中国绿茶迅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中国绿茶出口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而品牌产品不到20%。
这样的绿茶贸易格局,导致我国的绿茶议价能力不强。国内产家竞相杀价,出现量增、价跌,利润减少的局面。
另外,在茶叶饮料进入快销品时代,中国绿茶消费模式,如何同流行模式接轨?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整体而言,世界绿茶消费兴起和流行的过程,将为中国绿茶产业变成世界性产业,提供最好的机遇。
世界茶叶消费量
单位 万吨
国家或地区 1986-1995 1996-2005 2006
世界 245.40 296.48 352.18
印度 52.73 67.28 76.46
中国 37.51 46.93 77.69
土耳其 12.37 15.81 20.10
俄罗斯联邦 4.25 15.50 16.95
日本 12.42 14.14 13.93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