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会议分别听取了项目牵头单位曲靖市农科所敖毅所长对协作项目2008年总体完成情况的汇报以及八州(市)农科所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协作项目2008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报。毕处长在听取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对2008年玉米协作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提出了2009年项目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省农技推广总站刘友林副站长、省种子管理站罗成凯同志分别在会上发言,对2009年云南省八州(市)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协作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下午,参会人员就2009年云南省八州(市)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协作工作认真展开了讨论,项目主持人敖毅研究员在充分听取各州(市)农科所意见的基础上,对2009年协作项目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和安排布署,与各协作单位签订了项目年度合同书,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认为,2008年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协作项目在省农业厅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2008年初召开的项目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协作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发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按照农业厅科教处和项目牵头单位曲靖市农科所制定的项目工作目标、任务、指标,采用自育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资源、品种,培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域、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饲料专用玉米新品种和特色鲜食玉米新品种。贯彻以自育品种为主的示范推广新思路,认真组织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子生产,加强示范推广,完善选(引)、育、繁、推、销体系建设,加快成果转化,增强自身实力。本项目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各协作单位按计划认真组织落实,超额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自育优质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增产增效显著。项目组2008年累计示范推广了自育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31个203.85万亩,占项目区玉米种植面积的18.35%,平均亩产497.1千克,比综合对照品种亩增65.6千克,增幅为15.2%。新增粮食16082.43万千克,新增总产值25479.46万元,新增纯效益22734.54万元。
2、新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2008年,协作组选育出的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为完成项目十一?五目标任务迈出新的一步。其中,德超甜3号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文三1号”通过文山州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特审审定。八个协作单位采用自育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加强骨干自交系的分离、保纯、繁殖、组配,完成种植自交系3041份,测配组合2071个,种植测交种1943个,为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自育新品种试验、展示效果好。协作组筛选了17个自育新品系,以云南省区试对照品种海禾2号为对照进行多点联合试验,筛选出产量排前五位的JF08-2、红2002-17、昭黄8号、楚07-1、JF08-1共5个品种参加2009年玉米新品种多点联合试验。同时,筛选出生育期与会单4号相当的昭黄7号推荐参加云南省玉米D组区试。协作组在2007年试验的基础上筛选了5个自育新品系,以海禾2号为对照,认真组织玉米新品种专家田间鉴定试验,筛选出B06-725参加2009年玉米新品种多点联合试验。曲靖市农科所积极开展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开展了自育品种靖单12号、靖单13号高产栽培试验,靖单12号亩产量达874.9千克,靖单13号亩产量达931.1千克。曲靖市农科所选育的靖单9号、靖单10号、靖单13号被沾益县人民政府确定为2009年部、省共建的两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主推品种。
4、成果转化得到重视,制种面积增加较快。2008年,协作组成员单位普遍与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合作,繁殖亲本254亩,收获亲本种子4.72万千克。全年杂交制种9300亩,收获杂交种子222万千克,为2009年种子生产、品种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种子基础。
5、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员结构明显改善。依托本项目的实施,协作组成员2008年有1人被确定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人评聘为推广研究员,2人由中职晋升为副高职,1人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1人考取农业推广硕士,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三等奖2人,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人,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组成员2008年在农业科技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其它刊物15篇。牵头单位曲靖市农科所为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方式,新引进一名长期从事作物育种工作的四十岁以下的研究员担任玉米室主任,改善了队伍年龄结构,确保了玉米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的沿袭和稳定。楚雄州农科所出台了研究人员带职攻读硕士学位学费全额报销,发表论文版面费全额报销的激励政策,鼓励和扶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会议指出:
1、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厅在今后的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要对项目成员单位给予大力扶持和倾斜,省种子管理站在区试参试品种数量上给予重点照顾(增加到每年3个),整合现有资源,确保实现产业支撑作用。
2、协作项目要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建设、玉米综合试验站建设、高产创建、间套作等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3、各成员单位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专人分管、专人负责,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任务,按时将有关总结材料和数据报送牵头单位,以便按时汇总上报,避免耽误优选品种的推荐。
4、各协作单位要加强交流合作,要走出去与省外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各成员单位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同时,要探索和深化与种子企业的合作机制,强强联手,搞好产业化开发。
5、各成员单位组配的新组合要优中选优,舍得淘汰,从而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晚熟品种产量必须高于海禾2号,早熟品种生育期不得比会单4号超过3天,否则一律淘汰。今后,各个协作单位新参加多点联合试验的品系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两个
6、为了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与云南省新品种审定程序相互衔接,取消协作组内的玉米新品种专家田间鉴定试验(生产试验),当年多点联合试验综合性状排名前3位的优选品系直接推荐参加下一年省区试,其它优选品系推荐参加下一年州(市)区试。
会议要求:
1、协作组要围绕科技创新和多出成果、多出品种的目标安排部置今年工作。面对市场压力和挑战,要有忧患意识,选育的中晚熟品种丰产性、适应性要以海禾2号为参照,早熟品种生育期要与会单4号看齐,各成员单位之间要紧密协调配合,积极支持牵头单位做好工作,把工作按计划做细、做实,做到年年有亮点。
2、品种选育材料、组合要精简,立足创新,提高目标,面对转基因对市场冲击越来越大,育种目标定位上要有超前意识,针对云南气候多样性,某个品种在某个区域有优势就行,要有特点、突出市场,打造精品,力争多出成果,多出品种。
3、优质新品种示范推广要突出当家品种,加大已审定优质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打破选育单位界限,加大协作推广力度,注重体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
4、加大新品种保护力度,提高保护品种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获得品种保护权的品种的维权力度,保护品种权单位合法权益。
5、各协作单位要努力创造条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职进修、离岗培训,开扩眼界,提高水平,打造思想、技术过硬的科技创新团队。
6、要加强协作项目工作成效的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和范围,尽量引起省厅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7、项目牵头单位要加大项目协调监管力度,不定期组织交叉检查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档次和水平。
会议制定了2009年项目计划:
1、组织骨干自交系的保纯种植3255份,测配组合1705个,种植测交种观察评价1975个;组织协作组育成新品种多点联合试验1组8点,筛选推荐3个品种参加省区试;新组合观察试验1组5点,筛选鉴定协作组新组配的优良组合,缩短自育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2、组织育成品种种子生产,完成亲繁571亩,计划产种9.12万千克;组织杂交制种1.6万亩,计划产种395.00万千克。
3、组织新品种示范推广杂交玉米新品种302.70万亩。其中,自育品种194.7万亩,引进品种108万亩,举办样板1.35万亩。
4、针对全省玉米生产发展和协作工作存在的问题,组团到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等地的相关科研院所、种子生产基地、种子加工企业考察学习玉米育种、种子生产及种子加工先进经验。考察工作由项目牵头单位负责组织,由各协作单位科技人员每单位抽3人组成,考察费用由各协作单位各自承担。
(编辑:管理员)